【发布日期】2015-06-19 【来源】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6月17日至18日,“空间地球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中科院地学部和中科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承办,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杂志社协办。中科院院士郭华东、中科院院士杨元喜、中科院院士周成虎担任大会执行主席,来自全国各地40余个单位的80余名院士、专家、学者参加了该会议。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学部副主任傅伯杰在致辞中指出,此次论坛通过探讨空间地球大数据对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从战略高度对我国空间大数据的重大关键技术与前沿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和讨论,具有非常重要、现实的意义;期望通过研讨,凝练符合我国数字地球发展需求的前沿科技问题和重大战略研究方向,进一步推动数字地球在我国和全球的发展。
郭华东作题为《空间地球大数据:地球科学研究的新引擎》的大会主旨报告。报告认为大数据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高地,是国家和人类的新型战略资源。大数据正在带来科研方法论的创新,已成为认识地球的新钥匙和地学发现的新引擎。通过分析空间观测技术大数据的发展,探讨空间地球大数据理念,剖析空间地球大数据科学内涵,讨论空间地球大数据与数字地球关系,分析空间地球大数据对推动地球系统科学及全球变化研究发展的潜力,并在此基础上对加快国家大数据建设进程提出三点思考。报告认为,空间地球大数据为地球科学研究带来了新机遇,作为思维与方法论的创新与革命,有望为推动地球科学深度发展并产出重大科学发现作出贡献。
中科院院士李德仁在以《智慧城市中的时空大数据》为题的大会报告中指出,智慧城市基于数字城市、物联网和云计算建立的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可实现对人和物的全面感知和控制并提供智能服务。智慧城市的大数据既是下一代的科学前沿问题,也是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必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杨元喜作《大数据与时空基准》为题的大会报告,指出大数据中80%以上的信息都与时间和空间有关,大数据的计算、统计、分析和知识挖掘必须基于全球统一的时间基准和空间基准。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为构建全国统一的时间基准和空间基准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建立与大数据时代相吻合、全球统一、无缝发播的时空基准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
两天的会议中,23位来自空间对地观测、地理、地质、大气、海洋、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空间物理、计算机科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分别围绕“空间对地观测大数据”、“空间地球大数据处理与知识发现方法”、“地球科学学科空间大数据”,以及“空间地球大数据与地球科学”四个主题作了报告并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大数据具有主要依靠相关性分析、少量依赖因果关系实现科学发现的创新模式与能力,大数据在数字地球、全球变化、地震分析、矿产预测等领域已显现出地学知识发现的特点,是地球科学研究的新动力。我国业界应充分重视大数据给地球科学带来的重要推动和可能的重大变革、从战略角度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持续开展空间地球大数据的研究,提出可操作的举措,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迈上新的高度。
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是中科院学部设立的高层次学术平台,由学部主席团统一领导、各学部常委会与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等共同承办,着眼于科学技术前沿探索、系统评述和前瞻预测。此次论坛是中科院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创办以来的第48次学术活动。
会议现场
|